不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的区别,不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的区别与联系

来源:今日头条 阅读量:611 时间:2022-03-15
社群 HR社群
“应纳税所得额”VS“应纳所得税额”,你分得清吗?

“应纳税所得额”、“应纳所得税额”,这一对企业所得税中的“双胞胎”名词,你分得清吗?今天就让申税小微带你来辨一辨,看看它俩具体有哪些不同吧!

一、含义不同

1、应纳税所得额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五条规定:企业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及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2、应纳所得税额

《A100000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 类)》中填报说明:第25行“应纳所得税额”填报第23×24行金额,即:应纳所得税额是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乘以适用的企业所得税税率后得到的金额。

二、计算方式不同

1、应纳税所得额

在实务操作中,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可以采用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种方式:

(1)直接计算法

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

(2)间接计算法

应纳税所得额=会计利润总额±纳税调整项目金额

2、应纳所得税额

应纳所得税额=应纳税所得额×企业所得税税率

现在你能分清哪个是应纳税所得额,哪个是应纳所得税额了吗?如果还是有点迷糊,那就让我们看看下面这张表,用更直观的方式来看看两者的不同与联系吧。

“应纳税所得额”VS“应纳所得税额”,你分得清吗?

最后,从一个实例中看看实务操作中“应纳税所得额”、“应纳所得税额”是如何计算的吧。

例:假设A企业2020年度收入总额为1250万元,其中:国家财政补贴10万元,国债利息收入20万元。成本支出、期间费用和其他支出合计800万元,可弥补以前年度亏损20万元。该企业适用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不考虑其他因素,则A企业2020年度“应纳税所得额”、“应纳所得税额”分别为多少万元?

根据例题所给的条件,我们在计算A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运用直接计算法,将A企业年度收入总额1250万元,减除不征税收入10万元、免税收入20万元、各项扣除800万元、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20万元,得到的余额即为应纳税所得额:

应纳税所得额=1250-10-20-800-20=400(万元)

将应纳税所得额乘以适用的企业所得税税率后得到的金额即为A企业的应纳所得税额:

应纳所得税额=400×25%=100(万元)

THE

壹人事目前可提供社保账户托管电子工资条节日福利员工花名册智能入职积分福利员工学习移动考勤员工体检等一站式人力资源服务。咨询壹人事“在线客服”或致电400-189-1900了解更多,也可以点击官网顶部【注册】,体验壹人事的各项产品。


产品与服务 产品与服务 更多 >
热门HR资料下载

热门HR资料下载

更多 >
热门总榜

热门总榜

换一换
1
江苏2025年社会保险费缴费工资调整申报热点问答
2
北京:2025住房公积金年度缴存基数申报常见问题解答
3
杭州:企业职工养老金申领指南!请收好
4
企业与试用期员工解除劳动合同,需支付经济补偿吗?
5
徐州市就业政策集锦——失业保险类
6
河南省商丘市参保女职工生育津贴8月1日起直发个人
7
上海职工产前假、授乳假、陪产假都有哪些规定?分别有多少天?
8
青岛:住房公积金缴存基数最新上下限发布
9
经济补偿标准太低 竞业限制协议有效吗?
10
7月1日起 河北生育津贴直接发给个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