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罐饮料,撑起两国首富,也带来一场9年之争

最近,福布斯发布2025泰国富豪榜,红牛集团的许书恩家族,以44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192亿元)财富,蝉联泰国首富。
许书恩
这是许书恩家族第二年成为泰国首富了,去年,他们击败正大集团的谢氏兄弟登顶榜首,终结了谢氏兄弟霸榜11年的纪录。
巨额的财富增长,得益于红牛集团在全球能量饮料领域的强劲表现。
在过去的一年里,红牛卖出了130亿罐,实现营收129亿美元,居全球能量饮料行业第一。
而红牛集团的另一联合创始人,来自奥地利的马特西茨家族,也以406亿美元财富,坐稳了奥地利首富的宝座。
迪特里希·马特西茨
马特西茨家族持有奥地利红牛49%的股权,已在奥地利首富的位置上坐了10余年。
这罐仅有250ml的饮料,创造了巨大的能量和财富,但同时,围绕它的争议也从未断过。
01 红牛的诞生
在中国,红牛饮料的本土化做得实在太好了,以至于很多人都误认为红牛是中国本土品牌,实际上,这是一家实打实的泰国品牌。
创始人许书标,祖籍中国海南。其父早年为谋生计,前往泰国打拼,娶了当地的一位女子为妻,就此在泰国定居下来,生下了许书标。
许书标
由于家境贫寒,许书标没读过什么书,从小跟着父母摆摊卖水果。后来外出打工,到首都曼谷的一家药店当售货员。
靠着能说会道、察言观色的本事,许书标的销售业绩很好,并且学到了丰富的药品知识。
上世纪60年代,羽翼渐丰的许书标辞掉工作,在曼谷开了一家药品公司,取名“天丝医药”。
当时,泰国正处于经济建设的黄金期,工人们连轴转地长时间工作,常常闹得疲惫不堪。
许书标敏锐地觉察到商机,他研制了一款功能性饮料,向其中添加了咖啡因、牛磺酸、维生素B等成分,具有缓解疲劳、提神醒脑的作用,这就是“红牛”。
红牛象征着能量和力量,主要面向倒班工人和卡车司机进行销售,帮助他们在通宵的工作中保持清醒。
为了扩大产品知名度,许书标一方面在电视、广播、报纸上打广告,另一方面亲自带队,奔赴泰国各地,免费送给工厂工人、卡车司机们试饮。
这一销售策略非常成功,红牛的销路很快打开,深受广大蓝领群体的追捧,短短几年,就成了泰国家喻户晓的产品,并将业务拓展到新加坡等地。
泰国红牛
1982年,来自奥地利的商人迪特里希·马特西茨到泰国谈业务,意外发现红牛能够缓解旅途的疲劳。
他意识到这款产品大有前景,于是专程找到许书标,商量着把红牛卖到欧洲。
最终双方敲定,各出50万美元,在奥地利成立红牛饮料公司。
许书标和马特西茨各持49%股份,另外的2%则交给许书标的儿子许书恩持有。
也是在这一时期,红牛形成了两头公牛对撞的经典标志,给人以极大的力量感和视觉冲击。
在马特西茨的运营下,奥地利红牛于1987年在欧洲市场上市,进而以欧洲为跳板,卖向北美、中东等地,并逐渐风靡全球。
能量饮料由此作为一个全新的品类,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02 红牛赞助的运动,就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运动
不得不说,马特西茨在营销领域有着极高的造诣。
红牛如今能够畅销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强大的影响力,离不开马特西茨多年来的布局。
红牛刚进入欧洲的时候,市场上还没有能量饮料的概念,为了将红牛与普通的运动饮料区别开来,马特西茨决定赞助更加刺激的项目。
他瞄准了刚刚兴起的极限运动,以很低的价格签下了一批极限运动高手,开始组织各类挑战赛事。
打开奥地利红牛的官方网站,你甚至很难相信这是一家饮料公司——页面上介绍的全是各种极限运动,如翼装飞行、极限攀登、一级方程式赛车、山地自行车等等。
奥地利红牛官网
最著名的当属“近太空跳伞”,运动员在全程直播的情况下,从3.9万米高空一跃而下,成为第一个从近太空跳向地球的人,最高速度突破音速,把全球网友都看傻了。
还有惊魂动魄的红牛坠山赛、翼装飞掠里约热内卢大基督像、驾驶赛车在距地面200多米高的迪拜帆船酒店停机坪上玩漂移等。
红牛甚至还有自己的F1车队,在2010年-2013年连续4届夺得F1年度车队总冠军和车手总冠军……
红牛F1赛车
虽然看起来“不务正业”,但这种极限营销,大幅提升着红牛的全球知名度,让其成为仅次于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的全球第三大软饮料品牌。
“红牛赞助的运动,就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运动。”——这句话也成了无数网友们津津乐道的调侃。
03 开辟中国市场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许书标便想将红牛落地祖籍故土。
1993年,许书标带着妻儿来到中国,经过一番实地考察,计划把工厂建在海南。
不过,这个过程并不顺利。
由于红牛的配方中含有咖啡因、牛磺酸等成分,许书标一直没能拿到生产许可批文,项目就此搁置下来。
直到两年后,许书标经人介绍,认识了华彬集团的董事长严彬。
严彬
严彬是个极具眼光的企业家,同时深谙国内营商环境,他认为红牛在中国的市场潜力非常大,于是开始着手推动红牛的本土化改造。
首先,他联合专家和技术人员,对配方进行改良,适当降低了配方中特定成分的含量。
例如将咖啡因的最大使用量降至200mg/kg,牛磺酸的最大使用量降至500mg/kg、维生素B6的最大使用量降至4mg/kg等。
这样既保证了安全,也维持了红牛的功能性。
随后,他与许书标合资成立中泰红牛维他命饮料有限公司(即中国红牛),并引入中国食品工业总公司及深圳中浩集团为合作方,在多方的推动下召开技术论证会,重新探讨“维生素功能饮料”究竟该执行怎样的标准。
中泰红牛饮料第一次董事会
最终在1995年9月,中国红牛正式取得了生产销售批文,第一罐红牛饮料由此推向中国市场。
与当时市面上流行的大多数易拉罐产品相比,红牛采用250ml小容量灌装,罐体坚硬厚实,以国际上最先进的粉末补涂工艺处理焊缝,整体看上去十分精致。
外观设计上,则采用更符合中国人审美的金色罐体,商品名的底色也从泰国人建议的绿色改为更加沉稳的蓝色。这些改动最终造就了如今我们熟悉的红牛外观。
中国红牛
根据双方约定,中国红牛拥有红牛品牌在中国市场的独家生产和销售权,而许书标执掌的泰国天丝集团,则为其提供原料和技术支持,每年按约定获取收益。
在严彬的操盘下,中国红牛快速崛起,销售额一路攀升。
到2012年,中国红牛年销额已突破100亿元大关,市占率超过80%,成为中国功能饮料市场绝对的领导者。
“困了累了喝红牛”“你的能量超乎你的想象”等广告语,传遍了大街小巷。
然而,随着钱赚得越来越多,面对中国市场这块肥肉,双方逐渐产生了十分严重的利益纷争。
04 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2012年3月,红牛创始人许书标在泰国一家医院病逝,享年89岁。这一年,成了合资双方关系由热转冷的分水岭。
双方就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和商标经营权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磋商。
协商未果后,2016年10月,天丝集团正式发起了对中国红牛的侵权诉讼。
天丝集团表示,尽管当年许书标跟严彬约定的合作期限是50年,但该协议并未经过董事会正式批准。
同时强调,中国红牛营业执照上的经营期限是20年,如今20年届满,要求终止红牛品牌的使用授权,停止其在中国市场的生产和销售。
此后,针对红牛商标授权期限的争议,双方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围绕商标权、利益分配等问题,累计发起60多起诉讼,涉案总金额高达数百亿元。
这场纷争,从2016年一直持续至今,已有9年,仍未能真正盖棺定论。
网友们对这场“世纪大战”津津乐道,有人支持天丝集团,认为“毕竟是人家泰国的品牌,咱就别赖着不走了”。
也有人力挺中国红牛,觉得严彬当年排除万难将红牛引入国内,如今市场做大,却要被别人摘了果子,这事太不地道了。
众说纷纭,各有道理。
正所谓商场如战场,从昔日的亲密无间,到如今的几十起官司对簿公堂,两家巨头公司为了各自的利益,已彻底撕破了脸皮。
这也暴露了合资企业的隐痛,它进一步提醒中国企业,品牌授权虽能带来短期便利,但要想做真正长久的生意,还得打造自己的品牌。
因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家百年企业,是依靠别人的品牌授权存在的。
05 从一家独大,到群雄并起
红牛将大量精力耗费在这场内斗上,无论谁胜出,对品牌自身都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缠斗不休的9年间,同类竞品纷纷崛起,重塑着能量饮料的市场格局。
东鹏集团推出的东鹏特饮,自2021年起开始在国内市场超越红牛,至今已连续4年居行业第一。
2024年,东鹏特饮国内市占率达到惊人的47.9%,也即是说,中国市场上每卖出两瓶能量饮料,就可能有一瓶来自东鹏特饮。
东鹏特饮
此外,元气森林旗下的“外星人”、农夫山泉旗下的“尖叫”、达利园旗下的“乐虎”等,都在不断蚕食着红牛这位昔日霸主的市场份额。
就连严彬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也带领华彬集团推出了能量饮料新品“战马”。
中国能量饮料市场,正形成一种百花齐放、群雄并起的新局面。
面对日新月异的市场,红牛若依旧困在彼此的缠斗中,恐怕会错失更多的机遇。
这场跨越近10年的纷争,无论最终结果如何,都已给行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危及了红牛的品牌价值。
寻求体面收场,将更多的精力倾注在产品的提升上,或许才是双方的共赢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