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单位给职工交养老保险制度

我国实施养老保险制度已经30多年,很多老人都希望退休以后能给我领取一份充足的养老金,保障退休后生活。
不过,养老金确实也是有高低不同的。一方面原因,是由于缴费基数和缴费年限的不同。另一方面原因,是我们的养老保险制度逐渐完善导致的。
1991年实施养老保险制度以前,私营、外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是无法享受退休待遇的,他们的养老保险缴费都是从实施养老保险制度以后开始。
实施养老保险制度以前,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职工,都是无须缴费,由用人单位承担退休后待遇。退休待遇的高低是跟本人退休前标准工资相关,按照工龄发放一定的比例。
为了做好退休待遇的衔接,实施养老保险制度以前的缴费年限,确定为视同缴费年限。视同缴费年限期间的养老保险费由用人单位或者政府财政承担,个人无需缴费。《社会保险法》中明确规定,当养老保险基金出现支付不足时,由政府财政予以补助。
1997年国家统一养老保险计算机制,全部实施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金计算模式。对于实施统账结合养老模式以前的缴费年限,可以计算过渡性养老金。不过,当时的养老金计算公式和现在有所不同。\
2005年,国家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制定了现在的养老金计算模式,过渡性养老金予以保留。不过,由于拥有过渡性养老金时艰的老年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少,最终过渡性养老金会消失的。
实施统账结合养老保险制度以后的缴费年限养老金待遇,主要包括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构成。具体的计算公式是这样的:
基础养老金跟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本人的平均缴费指数、缴费年限三个因素相关。不过简单而言,如果按照60%基数缴费,12个月可以领取0.8%的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的基础养老金。而如果按照100%基数缴费12个月,可以领取1%。基础养老金并不是完全的多缴多得、长缴多得,而是在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方面也有体现。
个人账户养老金等于退休时个人账户的余额除以退休年龄确定的计发月数,个人账户的余额是按照缴费基数的8%划入的,这是完全按照缴费基数来确定有关的养老待遇比例。
说实话,按照现行的养老金计算公式,退休后养老金替代率也就50%~60%。为了提升退休人员的养老待遇,国家允许企业专门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建立补充养老金机制。目前我国已经有9万多家企业,2500多万职工纳入了企业年金制度。机关事业单位也建立了职业年金机制。
实际上,由于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是有上下限的60%~300%,企业年金制度的缴纳也有最高限制。对于要求更高养老金的人群怎么办?国家2018年开始设计了税延型养老保险制度,在上海、福建等地试点。今年9月份会出台2.0版。
养老保险制度是一项非常系统的体系,未来国家能够提供保障的就是我们现在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不过,目前没有参加职工养老保险的人数还很多,约占全部劳动力人口的60%。但是几乎所有的年轻人都筹划了职工养老保险,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职工养老保险的覆盖人群也会越来越高。国家能够保障人人都有一份基本的养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