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税务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持续“加码”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直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一系列支持创新的税收优惠中,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效用直接,以四两拨千斤之力,撬动创新“支点”,激励企业创新创造。
近年来,税务部门突出制造业这个“点”,以税收支持企业全生命周期科技创新这条“线”,大力促进形成全社会积极创新的基本“面”,为更多企业创新研发、提升竞争力增添底气。
扩围、提比例、提前享——
让企业“敢”投入
要创新,持续的研发投入是基本保障。如何让主要创新主体——企业舍得在研发上投入、敢于在研发上投入?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有力促进科技创新持续向前: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享受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等优惠,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享受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优惠,对企业发生的研发费用按照一定比例加计扣除……这些政策持续加力、层层递进,为创新增添动能。
在这当中,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是撬动企业不断增加投入、加强创新的一个重要“支点”。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重点在“加”,即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可以把研发费用按高于实际支出的金额来计算。目的在“减”,支出增加了,税基就相应降下来,以利润为基数计算的企业所得税就会减少,企业又可用更多资金投入到研发创新中。以研发费用按50%加计扣除为例,实际投入研发成本100万元,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可按150万元扣除,从而减小税基。
不难发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促进创新的原理在于,直接用于研发的投入越多,企业享受的税收优惠就越多。
我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始于1996年。2008年,《企业所得税法》实施,规定企业发生的研发费用在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50%加计扣除,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以法律的形式予以确认。随后10多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力度不断加大,横向上不断扩围,纵向上持续提档。
迈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
2017年,为激励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国家将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升至75%;次年,将所有行业的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升至75%。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的提高,有效加快企业创新步伐。“十三五”期间,全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额由726亿元提升至3600亿元。与此相对应,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经费从2015年的1.42万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2.44万亿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
2020年以来,国内国际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加之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感染疫情,企业生存发展乃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实施更大力度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普惠性政策。
2021年1月,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率先提升至100%;2022年1月,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升至100%;很快,这项优惠再次扩围——2022年10月起,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100%推广至所有行业。
从50%到100%,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升”之路,也是我国创新动力不断增强之路。
2021年,全国有32万户企业提前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优惠,减免税额3333亿元。多项政策作用之下,2021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2.79万亿元,同比增长14.2%。
敢为人先的创新,并不都一帆风顺。在企业决定是否加大研发投入时,“万一失败了怎么办”是常见的顾虑。在这方面,税收也让企业吃下了“定心丸”。2018年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公告明确,失败的研发活动所发生的研发费用同样可以享受税前加计扣除政策,消除了企业投入研发的后顾之忧。
不仅提比例,还能提前享。
按照以往规定,企业当年发生的研发费用,需在第二年1月1日—5月31日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期间才能享受加计扣除。2021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享受环节提前到当年第三季度,企业预缴企业所得税时,可以自行选择提前享受。
“提比例”“提前享”,为的就是给企业“提胆量”,让企业敢投入、敢研发。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直接针对企业创新活动。企业投入越多,税惠力度越大。从根上帮助企业减少顾虑,大胆创新。”多年从事企业所得税管理工作的江西省税务局企业所得税处一级调研员江炳官说。
政策的春风劲吹,鼓动创新之变。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此前调研结果显示,近九成企业表示“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对减轻企业负担、支持企业研发创新、缓解企业资金压力起到较大作用,是众多减税政策里最受企业认可的一项。
突出支持制造业、科技型中小企业——
让企业“善”创新
有投入,不等于有创新。
对于企业来说,钱要花在刀刃上;对于国家而言,税收优惠也要用在关键处。近年来不断加码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支持制造业是关键和重点所在。
(下转A2版)
(上接A1版)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2021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达31.4万亿元,占GDP比重为27.4%。目前,我国拥有全世界最完整的工业部门,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
但与此同时,我国制造业技术研发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仍有不少空白地带,还有很多产业的核心关键技术被国外垄断、封锁。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横琴新区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时强调,制造业的核心就是创新。
2021年,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至100%,成为当年结构性减税中力度最大的一项政策。当年,全国18.6万户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金额达9036亿元,减免税额2259亿元,占全部享受优惠户数和减免税额的比重分别为57.7%和67.8%。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突出惠及制造业,正是税收优惠政策精准滴灌的体现。
制造业成为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支持的“主线”,另一个原因在于,我国制造业具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条,换言之,一家制造业加大研发、创新力度,受益的将可能是一条产业链。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樊勇认为,将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对激励制造业自主创新,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在产业链上不断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具有重要作用,促进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
对于自主创新,江西佳时特数控技术有限公司财务总监陈凤菊感触很深。
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江西佳时特数控技术有限公司专注航空航天精密零件制造、高端精密数控机床、自动化柔性生产线设计制造。陈凤菊介绍,以前我国3微米以下精度的中高端数控机床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受制于人。
“公司想实现‘弯道超车’,但苦于研发资金短缺,迈不开大步。”陈凤菊回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升至100%后,税务干部第一时间将政策送到企业,并手把手辅导申报,公司5年来已累计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额达2800余万元。
陈凤菊说:“有了税收‘真金白银’的支持,我们已成功装配出了一款全程精度1微米、重复定位精度0.5微米的高精高速数控机床,成功突破了‘卡脖子’问题,填补了国内高精度机床的空白。”目前,该公司拥有国家专利95项,其中发明专利8项。“我们正积极打造智能制造生产车间,不久之后,整个车间可实现全自动化生产。”陈凤菊说。
在支持制造业这条主线之外,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突出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并将直接从事研发活动的人员或外聘研发人员的人工费用纳入扣除范围,有力支持企业吸纳人才。有企业表示,税收优惠政策如同风向标,引导企业找到创新的方向和着力点,加大投入、吸引人才,促进创新。
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让创新更高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以其高“含金量”“含新量”,成为企业创新路上的有力“助推器”,促进全社会形成创新浪潮。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财税政策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李旭红表示,国家政策制度环境是企业成长最重要的环境,财税支持政策具有较强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对强化企业创新意愿和营造创新氛围意义重大。
机械手左右“舞动”,精密配件随之“出炉”……这是广东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无人工厂里的场景。从只有两条生产线的“小作坊”到机器人行业的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注创新成就了拓斯达公司“智变”之路。
拓斯达公司财务人员文丽向记者介绍,2012年至今,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增长了1倍,拓斯达公司享受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额增长了30倍。“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有力支持了企业创新,政策红利转化为公司强健‘智造’肌体的‘活血’。”文丽说,公司一鼓作气,冲入年度中国智能制造50强企业排行榜。
拓斯达所在的广东,创新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澎湃动力。数据显示,近三年广东省累计超22万户次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加计扣除额总计超1.25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32.8%。与此同时,2021年,广东省研发经费支出超3800亿元,发明专利有效量居全国首位,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五年位居全国第一。
在全国范围内,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从2013年的2.08%提高到2021年的2.44%,国家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上升至世界第12位。
通过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有效支持创新,不仅为“智变”加力,也为企业绿色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持。
工业产值从2012年的100亿元到目前的500多亿元,广西盛隆冶金有限公司连续位居广西民营企业100强榜首。然而,早些年,“身架”看似不小的盛隆冶金面临着转型难题,昔日靠“走量吃饭”赚微利的低端路线难以为继。“税收的支持,为我们技术创新提供了更多保障。”盛隆冶金相关负责人表示。
研发经费的投入,彰显了盛隆冶金转型的决心。2020年盛隆冶金投入研发费用9.93亿元,并且在年底启动了二期项目的技术改造,再次投入研发费用13.2亿元。2022年,公司预计全年投入研发费用18亿元。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发展绿色低碳产业’,这些都与我们行业息息相关。”该负责人介绍,源源不断的税收优惠政策,推动公司绿色转型,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目前,盛隆冶金已经拥有221项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拥有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为广西科技创新示范企业、瞪羚企业。
在社会形成创新氛围,同样离不开税务部门对包括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在内的一系列政策的落实落细,在宣传辅导上“加”力度,在申报上简手续、减流程。
2021年,税务部门增设研发支出辅助账样式、调整优化“其他相关费用”限额计算方法等措施,大幅精简企业账表填报信息,减轻填报负担。
在河北,税务部门联合省科技厅研究制定关于科技支持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若干措施;在江西,税务部门聚焦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建立“税务管家”跟踪式直联服务;在广西,税务部门通过运用税收大数据分析实现政策“找人”;在重庆,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可“一表集成”……
又乘春风浩荡时。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华夏大地创新热潮涌动。税务部门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落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一系列税惠政策,持续激活创新引擎,驱动“中国号”巨轮驶向更加灿烂的明天。